原文标题:dyc1500: $上证指数(SH000001)$ 每周锐评(…
本文摘要:$上证指数(SH000001)$每周锐评(2014.08.03)—沪港通之于B股市场的选择与机遇想当年,港股直通车只是口号喊喊,大家就瞎激动了一阵;现在沪港通基本已落地成型,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业务细则已经挂上主页,看来这次开弓终于没有没有回头… …
本文关键词:,
正文:
$上证指数(SH000001)$每周锐评(2014.08.03)—沪港通之于B股市场的选择与机遇
想当年,港股直通车只是口号喊喊,大家就瞎激动了一阵;现在沪港通基本已落地成型,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业务细则已经挂上主页,看来这次开弓终于没有没有回头箭了。
沪港通的影响的确是方方面面的,我们也陆续写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今天想谈下一个有些冷落的小角落,B股市场。
中国的B股市场几乎和A股市场一样长寿,但沦为鸡肋却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当然鸡肋并不是指表现有多差,而是相比A股和国内去海外投资港股美股的投资者来说,B股投资群体显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边缘化)。早期开立B股市场的初衷就是给上市公司机会募集点儿外汇,后来因为企业也不需要外汇了,而且外汇用起来也麻烦,就似乎被管理层“忽视”了,再后来B股市场自己都不待见自己了,所有新股,再融资等行为都停止了,市场归于沉寂。
在这“沪港通”即将瓜熟蒂落的时刻,中国B股市场似乎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么B股市场又将何去何从呢?
对于对B股市场的存废我们的确需要从多方面去思考,首先上市公司直接从国内市场募集外币的需求是否还存在?是真的不存在,还是因为怕麻烦而索性选择屏蔽。另外,“沪港通”的成行,是否意味着上交所已经选择放弃当初国际板规划,当初上交所曾经计划在B股市场的基础上建国际板的方案沦为鸡肋?或者以后沪、深交易所在国内自贸区对B股市场另起炉灶?当然,这些都是笔者臆想,毫无事实根据,姑妄听之。
然后,对于现存的B股问题,市场又做了哪些解决方案呢?
近年来,解决现存B股至少尝试了以下三种模式。
一、以万科为代表的B转H模式,虽然最早这么干的是中集B,当但万科无疑更具有标杆意义;主要解决方案是将B股以“介绍上市”的形式直接送去H股,而在B股退市过程中再辅以一定的约定收购价,这个形式相当于给B股老股民一个要约收购的机会。目前,不少深圳B股上市公司作了相关尝试或准备做相关尝试。
二、以沙隆达为代表的持续要约收购模式,这是个更简单的方式,向B股股东提出全部或者部分要约收购的请求,以达到使部分股权退出的效果,另外也使收购方能取得他们需要的股权。为保证方案实施,沙隆达甚至临时提高了要约收购价,对历史高价套牢盘不多的B股投资人来说,这个方法算是一个比较厚道的,几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当然,这种方法的缺陷也很明显,就是对于股价大幅低于历史高价,上方历史高位区域锁定大量套牢股份的B股上市公司来说,这类方案根本通不过,因此这类方案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三、以浙能电力为代表的吸收合并方式,浙能吸收合并东电B转板来A是近年来一次为数不多的大获全胜的合并案,上市首日每单位股东获利60%左右,可谓皆大欢喜。可以说如果多数纯B企业能够用这种方法的话,将极大激活B股市场的剩余分子。不过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东电合并案差点过不了(当然这个问题是由于合并的时候浙能有意稀释东电可售金融资产造成的,这里面是否有猫腻,就暂且不表了)。
最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显然现在管理层是以逐渐退出B股作为行动导向的,那么我们需要留意的重点有两个。第一、目前来看执行的方案无疑都是对原B股持有人造成增益的,所以研究老方案的同时留意新的B股上市公司退出方案,不要放弃B股市场的退出机会。第二、沪港通的实施是否会对这些事件起到催化作用,加速B股市场上市公司的退出步伐,由此所带来的整体性投资机会,无疑更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最后总结一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B股虽少,机会不小!
关注更多可可投资杂谈文章,请关注:
官方公众号:可可投资杂谈
扫描二维码关注:
本文作者:雪球,转载本文请注明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