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毕业生临近毕业被一企业解约

By | 2023年6月13日

正文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群体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成为难题,为了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我国一直在积极调整各项政策,不少企业也将招聘的天平向应届生倾斜。前不久,南京LG新能源解约全部校招生,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据了解,该企业本次解约人数超过300人,都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在以往,也曾发生过企业毁约的情况,不少校招生还没毕业就失去了工作,只不过南京LG新能源毁约的通知有点晚,耽误了毕业生的最佳就业时间,本来就业形势就比较严峻,如此一来,录取率变得更低了。
多地毕业生临近毕业被一企业解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大有学问#

大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多重选择,比如:考研、考编、创业、就业等,近年来,受外界不稳定因素影响,考研、考编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由于竞争激烈,大部分考生都以失败告终,虽然他们心情沉重,但也要面对现实问题,就是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群体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成为难题,为了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我国一直在积极调整各项政策,不少企业也将招聘的天平向应届生倾斜。

从近些年的校园招聘情况就可以看出,校企合作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优质大企,很多大四学生还未毕业,就已经与企业签约,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不过凡事无绝对,即便学生已经拿到了企业offer,也不意味着工作就板上钉钉,比如南京某高校大学生,就遇到一件烦心事。

南京某企业开展校园招聘,竟将签约的几百名大学生全部解约

转眼间,2023届毕业生也进入倒计时阶段,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通过校园招聘,找到了不错的工作,那些正规企业,会跟大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按理说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等于有了一份保障,本以为毕业后不用担心就业问题,不料在临近毕业前,却收到被解约的通知。

其实不只有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很多企业也存在经营不善等情况,如若在运营或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可能会打乱原有的招聘计划,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不得不做出降薪或裁员的选择,此时那些还未入职的应届生,或成为首批“受害者”。

前不久,南京LG新能源解约全部校招生,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据了解,该企业本次解约人数超过300人,都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

这些大学生通过校园招聘获得企业的青睐,并与单位签订三方协议,为了便于管理,该企业还专门成立一个工作群,300多名大学生均在其中,不过当大学生受到解约的通知后,该群开启了全员禁言。

当然企业违约在先,自然会给大学生一个交代,对于这300多名大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每人赔偿3000元钱。

虽然获得了相应的赔偿,但对于已经签约的大学生而言,好好的工作就这样没有了,着实有点难以接受,相信没有哪位大学生想要这3000元钱,相比工作而言,这几千元钱显得微不足道,不过企业的做法也合规合法,大学生只能无奈接受现实。

临近毕业前,学生被企业解约,原因叫人很无奈

如今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常态化,大学生随处可见,很多去年的毕业生,还在四处奔波找工作,今年又将有超过1000万的毕业生涌入求职市场。

高校为了给学生提供就业渠道,一般会开展校园招聘,不过这个时间,很多高校的春招已经结束,而在临近毕业前,南京LG新能源却将已经签约的大学生全部解约,着实有些不厚道,此时让这些大学生去哪里找工作,3000元对于他们而言,也等于杯水车薪。

LG新能源之所以在此时解约,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据内部人士透露,该企业在发展经营中国遇到了问题,无法容纳几百名大学生,后续在国内的发展可能停滞,这些大学生还需放下心结,赶紧调整状态,去找新工作,毕竟这是既定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

企业面临困境,裁员行为可以理解,但也要为大学生考虑一番,这个时间节点,学校不可能再次开展校园招聘,应届生参加社招,本就有不占优势,如今再想找到合适的工作,确实有点难,3000元的赔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一文不值。

在以往,也曾发生过企业毁约的情况,不少校招生还没毕业就失去了工作,只不过南京LG新能源毁约的通知有点晚,耽误了毕业生的最佳就业时间,本来就业形势就比较严峻,如此一来,录取率变得更低了。

校招签约不等于有了工作,大学生还需为自己找好退路

通过南京LG新能源的毁约行为,可以看出,即便大学生与企业签约,也不能掉以轻心,有了保障不等于有了工作。

大学生还需做好心理准备,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在闲暇之余,多关注其他优质企业的招聘情况,即便遇到被毁约的情况,大学生们也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速删)。

多地毕业生临近毕业被一企业解约相关阅读:

「评论」企业“毁约校招应届生”,究竟该关注什么?

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近期,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头部新造车企业接连发生“毁约校招应届生”事件,持续引发关注。

据媒体报道,由于行业人才缺口大、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多家新造车企业在去年9月的校园秋招会上演“抢人大战”。为吸引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小鹏、理想等车企纷纷给出优厚待遇。短短半年,新造车企业就陷入因“招人”带来的新一轮舆论危机。

有舆论指责用人单位如此任性会导致失信,不利于企业未来继续招人与发展;还有人建议被毁约的毕业生维权。笔者认为,应直面这一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纾困,同时调整“被毁约”毕业生心态,引导他们接受现实重新进行择业规划。

在业务压缩、项目调整之后,有的企业原有的员工都岗位不保,也就只有毁约校招毕业生了。如果企业硬着头皮“讲信用”接纳这些毕业生,可能导致这些毕业生一上岗就失业。这不能用道德进行绑架,毕竟企业招人不是做慈善。

从法律角度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约之后,双方都可“毁约”,但“毁约”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具体实践中,大学毕业生违约,用人单位追究赔偿的并不多,虽然也有舆论批评大学生签约后违约会影响信誉,但更多人倾向于给大学生更多的选择,谁不希望进更好的单位呢?

从权责对等出发,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毁约”后只要按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也就尽到了法律责任。舆论指责用人单位不讲信用,或者毕业生感觉“被骗了”,都难以改变什么。这次“毁约”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春季招聘已经结束、临到毕业才解约,而且涉及的高校毕业生并非少数,对毕业生的影响较大。对于“规模性毁约”,监管部门应把这作为“异常信号”,对相关企业进行督查,求职者如进一步维权,可以提起诉讼。

真正需要直面的问题,一是企业为何会走到“毁约校招毕业生”这一步?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对行业发展前景的预估太乐观,导致招人规划脱离实际?还是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据报道,自3月末以来,由于长三角部分地区疫情反弹,全行业的供应链、物流和生产出现了被严重扰乱的情况,新造车的企业发展节奏也被打乱。要稳就业,就必须稳行业、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出问题,何来就业需求?要求企业克服困难继续招人,这违反基本的市场规律。要针对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为企业纾困,进而稳定并增加就业需求。这是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二是如何帮助“被毁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于毕业生来说,郁闷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本来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不错的工作,没想到临近毕业却被毁约,原来的规划全部打乱。即便用人单位按规定做出数千元的赔偿,也难以弥补高校毕业生的损失。然而,如果一直纠结于“被毁约”无助于毕业生走出困境。

理性的态度是,接受现实并做出新的择业规划。对于这些毕业生来说,要做好更长时间择业的打算,并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可“先就业、再择业”;学校对此也要进行一定“帮扶”,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向企业推荐本就拥有很强竞争能力的学生,甚至可以组织专门的招聘会,相信通过心态调整、积极行动,这些被毁约的应届毕业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