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是966,要辞职吗?这个社会,正在淘汰“打工者思维”的人

By | 2022年6月1日

原文标题:工作总是966,要辞职吗?这个社会,正在淘汰“打工者思维”的人
本文摘要:最近,大家似乎又讨论起了996。996热度被再次带起,主要是因为最近《奇葩说》把这个话题搬上了辩论场:感兴趣的工作总是996,我该不该886(拜拜了)。最后谁赢了?正方,那群觉得该走的朋友们。在正方的观点里,老板是“敌人”,是压榨者,工作虽… …
本文关键词:,

正文:


最近,大家似乎又讨论起了996

996热度被再次带起,主要是因为最近《奇葩说》把这个话题搬上了辩论场:感兴趣的工作总是996,我该不该886(拜拜了)。

最后谁赢了?

正方,那群觉得该走的朋友们。

在正方的观点里,老板是“敌人”,是压榨者,工作虽重要,但上班也不过是在帮老板圆梦,我们更应该在工作之余空出属于自己的时间,圆自己的梦。

为什么“上班是给老板圆梦”这样的观点,总是能轻易地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每天上班真的只是为老板打工而已吗?

经济学家薛兆丰反驳道:其实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候,都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


可能有些公司几年就垮掉了,但是你的简历会可以跟你一辈子。

换个角度来看,你现在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帮老板挣钱,而是为了做一份值得写在履历上的好成绩,为将来那个能获得更好的机会、更高薪水的自己而努力。

再者,薛教授还提到,996带来的压力并不是老板给,而是那些愿意996的同事给的,你跟老板是合作关系,真正的竞争者其实是跟你同级别、同类型的同事们。

这些道理,大家是真的不懂吗?可是如果真的懂,为什么每天上班的时候就是摆脱不了 “为老板的打工”的愤懑感?

原因很简单:我们都被困在了“打工者思维”里。

01

什么是的“打工者思维”?

就是坚信“我在为别人工作”

当你的“认清”了现实,并且对自己“打工者”的人设毫不怀疑的时候,你就已经被困在“打工者思维”里了。

通常,这类人都有都会有些共同“症状”:

① 挣现在的钱

屈服于短期利益是“打工者思维”这类人很明显的一个特质。

任务下达之后,认真考量现在能得到什么,付出和及时反馈一一对比,算算性价比够不够高,要怎么做才能付出最少得到最多?

这是可能是很多的执行者衡量工作任务的惯性思维。

② 我是一颗螺丝钉

既然我只是一个执行者,那我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好,统筹的事情自然有别人去做,我不必知道全过程。

至于任务结束后要不要改进,怎么改进,等通知。

③ 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工作当然还是会认真投入的,不过程度可能有保留,既然领导只要求一个80分作品,那做到90分甚至100分就真的太浪费时间了,完全没必要。

④ 努力最重要

执行者中肯定会有想要做一番成绩的人,但怎么做?努力呀,努力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总有一天我的努力能战胜别人的先天优势。

但,现实当真如此?


02

提到“打工者思维”的对立面,有些人可能早就知道答案,就是“老板思维”

两者的不同在于,后者即使在执行者阶段,也依然相信“我在为自己打工”

这其实就是薛教授提到的:为自己的简历打工。

具备“老板思维”的人在打工期间,面对同样问题,处于同样处境时,可能会有跟“打工者思维”的人完全不一样的表现:

① 挣未来的钱

挣钱的时候,“老板思维”的人似乎更喜欢关注每件事情对未来的自己有多大的帮助,这个帮助可能是金钱,也可能是能力,短期收益绝不是他们衡量是否执行任务的首要条件。

为什么要把重心放在长远的利益里?

且不说,如果你现在的每一刻都在为未来的你铺路,这样获得的利益更长久。

很多时候,长远利益的回馈可能会出乎你意料的大。

陈铭曾经在奇葩说提到过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人为西安鼓楼开了个微博账号,叫“古城钟楼”,他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在每个对应的时辰发“铛”,从2011年10月至今从未间断过,目前这个号已经有106万粉丝了。


当时间足够长,复利的威力就足够惊人,未来回馈就足够震撼。

如今,这个号被赋予了新的定义,这里的留言没有舆论场常见的谩骂、争执和利益纠纷,大家把它当成了树洞,你可以对着它发泄、倾诉、取乐。

就这样,背后的人把这个无厘头的微博账号做成了一部持续更新的《浮生一日》,承载着许多人的喜怒哀乐。


看得远一点吧,虽然未必能看清,但专注未来的你,一定能体会到时间累积的威力。

② 我是一个队伍

比起当一颗螺丝,拥有“老板思维”的人更愿意把自己训练成一个队伍。

确实,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太可能把每一步都做得足够精进。但在工作上,团队作战的时候,搞明白每个人的任务,或者至少知道每个人的任务,才对你个人的提升更有利。

你的伙伴们都在做什么,大概做到什么程度,你在这次合作中是什么样的角色,你要怎么配合别人,别人又该怎么配合你……

结合这些,事前做好准备,事后完成复盘,懂得这些的人不管日后是单干还是换团队,至少都不容易慌。

③ 不强调分开生活和工作

之前在B站看到过一个猎头讨论职场高薪人群的视频,她说了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话:

“真的是工作上、事业上过得比较好的人,其实根本是不可能把工作和生活划得很开的。”


回想了一下身边月薪还不错的朋友,老实说找了一圈之后发现,但凡月薪2万以上的人,无一不是随时保持工作的状态,哪怕是休假时间也手机电脑不离手,这似乎是绝大多数高薪职场人的共同处境。

既然很难分开,那就干脆别分了,调整好生活和工作的情绪,比起硬要把这两者分开实在得多。

④ 努力不是全部

最近有部职场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这是关于律所实习生的综艺,其中有位特别用工却一直垫底的同学,看得场外的嘉宾很心疼。

对于他的努力,不同的嘉宾给了不同的看法。

蓝盈盈觉得,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何老师却提出,如果方向错了,你的努力也只是白费力气。


站在老板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喜欢奖励什么样的人?是单纯只是努力的人,还是最终做出成绩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是后者。

其实努力只是促成好结果的基本条件而已,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有效的技巧和经验的总结,单纯靠努力,你真的能做出好成绩吗?估计很难。

所以,请别再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了,努力是基本,不是全部。

03

职场上,有很多人总是边害怕中年危机,却又边得过且过地过日子。


然后在被抛弃的时候,抱怨社会不公,吐槽制度残酷。

其实不是社会抛弃了你,而是你的“打工者思维”断了你35岁后的路。

倘若在你打工的时候,为的是自己的简历,而不是老板,当你的简历足够抢眼时,成绩足够优秀时,决定去或留的主动权早就交到你手上了,哪里还需要担心自己会被淘汰……

——

本文作者:猎多多

关注猎多多,学习更多职业规划、求职面试和职场攻略。

如果你正在找工作,可点击下方,了解高薪职位推荐,希望对你求职有帮助。

本文作者:猎多多,转载本文请注明作者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