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破西方青霉素垄断的功勋药企、共和国医药长子华北制药出问题了?
本文摘要:文 | 华商韬略 莫莉华北制药断供集采事件持续发酵,8月23日开盘,华北制药断崖式下跌,一度跌停,此后一直在跌停板周围小幅震荡。华北制药又经历了黑暗的一天。事情还要从几天前(8月20日)上海阳光采购网发出的一则公告说起。根据公告,第三批国家… …
本文关键词:,
正文:
文 | 华商韬略 莫莉
华北制药断供集采事件持续发酵,8月23日开盘,华北制药断崖式下跌,一度跌停,此后一直在跌停板周围小幅震荡。
华北制药又经历了黑暗的一天。
事情还要从几天前(8月20日)上海阳光采购网发出的一则公告说起。
根据公告,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品种布洛芬缓释胶囊的中选企业华北制药在山东未按照协议供货,经相关部门多次约谈协商未果,8月11日,华北制药干脆提出放弃中标。
这一行为,激起了山东省医疗机构较为集中和强烈的反映。
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简称:联采办)最终决定,将华北制药列入“违规名单”,取消企业2021年8月11至2022年5月10日全国集采申报资格。
这意味着,华北制药很可能会错过2次全国集采,甚至更多。因为以现在的集采频率,涉及的申报可能不止于此。而纳入“违规名单”,按照以往的规则,还会使该公司产品在各省份挂网遭受处罚的风险也会提高。
华北制药位列是中国超大药企行业,是新国成立之后成立的第一家药企,被誉为“共和国医药长子”,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历史、经济地位,为什么明知道面临如此大风险还做出放弃中标资格决定?
这并不是中标药品首次断供、弃标。地方集采中,也曾出现过苏州东瑞制药的注射用头孢美唑钠拒绝履行中选义务等。
但是,与以往的断供情况不同,有专家指出,布洛芬的原材料并不稀缺、也没有大幅涨价的情况,华北制药做此决定很可能是因为觉得报价太低,无法覆盖成本。这或许也是处罚格外严厉的原因。
根据华北制药说明情况的公告,其断供也确实不是因为原料不足,而是因为产能不足,责任单位重视不够,相关注册和变更政策调整,以及疫情等原因。集采协议期3年,与山东约定采购量2511万粒,执行了365万粒,按照中标价格0.268元/粒计算,收入97.82元。
国家组织药械带量采购就是要以全国公立医院60%到80%的用量,换取“腰斩”甚至低至“脚踝”的价格。这样的低价之下,企业能否扛得住不断供,一直是行业关心的话题。只是谁也没想到,这根弦竟然断在了华北制药身上。
事实上,如此低的中标价格对企业的生产效率、产能,以及成本控制能力等,都是巨大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讲,60多岁的华北制药“耍赖”不断供的背后,也是这家企业发展问题的集中爆发。
【“医药长子”麻烦缠身】
1958年6月,华北制药第一批青霉素正式下产线,结束了中国青霉素依靠进口的历史,也开创了中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历史。
到年底,青霉素菌种XP-58-01在华北制药研制成功,这也中国人的第一第一株生产用菌种,相比“洋菌种”发酵单位提高了34.4%,打破了前苏联专家的技术垄断。
青霉素作为抗感染药物,效果显著,在战争年代曾挽救无数人的生命,但是西方国家“禁令”,国内产能较低,其价格也居高不下。1950年代,80万单位的青霉素,价值几乎等同于1g黄金。
因为华北制药的投产,青霉素的价格迅速下降,由堪比黄金的“贵族”,变成了普通人也用得起的平价药。
为了建设华北药厂,国家投入了7588万元。第一代政府首脑在一次工作会上多次指出,对华北制药厂的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要做到“有求必应”。高层也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厂子建好。可以说,华北制药是举全国之力建成的。
华北制药也确实创造了辉煌。1994年初,华北制药在上交所挂牌,巅峰时期,连续3年营收超过百亿元。到2010年已经跻身世界医药30强。华北制药有一座72米高的玉米机械化仓库工作塔,曾经是石家庄乃至河北最高的建筑,见证过这家老药厂的高光时刻。
然而光荣属于过去。如今华北制药已经业绩承压、麻烦缠身了。
华北制药2021年第一季度报显示,该企业营业收入231.73亿元,同比增长17.08%;但总体亏损了约5720万元,同比下降185.74%。而之所以有这么大变动,主要是因为失去了同期河北援企稳岗补贴7583万元,以及受疫情影响综合费用增加。
2020年,华北制药营收也不乐观。根据该公司年报,也亏损了6000多万元。
在业绩压力下,该公司高层也动荡不安。就在断供集采之前,华北制药刚宣布副董事长刘文富、总经理周晓冰、总会计师兼财务负责人王立鑫辞职的消息。
2016年以来,华北制药已经换了4任董事长。新的管理层能够解决老药厂发展中的问题吗?
【华北制药发生了什么?】
不可回避的是,医药市场的政策和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北制药虽然一直在转型,但是总是一步慢、步步慢,处境越来越恶化。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华北制药就已经出现了放缓市场竞争、经营不善的情况,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2009年河北省国资委下属的冀中能源主导下,该公司已经开始了转型——由原料药向制剂药转变;由抗生素向抗肿瘤、心脑血管等多个治疗领域转变,产品定位向高利润、高附加值转变。
从营收、净利润看,改革效果逐步显现。根据华北制药年报,2011年至2013年虽然营收还在增长,亏损一直持续,分别是4亿元、3亿元、1亿元。
改革还没完成,华北制药又遭受连环重击。
2014年,中国颁布史上最严“限抗令”,大批三甲医院叫停门诊输液。华北制药营收从上一年的巅峰124.4亿元,直接跌回了百亿元以内,降幅达到24.42%。此后5年间,有3年收入在下滑。
2016年华北制药所在的石家庄发布《关于开展利剑斩污行动实施方案》对制药企业实行清单式管理,要求所有挥发性有机物生产工序全部停产。随后,华北制药就发公告称,收到了《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因为停产,该公司2016年利润减少5000多万元。
到2019年,华北制药资产负债率已经接近70%。
不过缓慢推进的转型似乎有了成效。从数据看,到2019年,华北制药制剂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逐年增高,达到了65%以上,当年转型的第一个目标基本实现。
但是,销售费用却一路水涨船高,2018年还出现了一次激增,达到26.39亿元,同比增长了90%多。而且在产品结构上,华北制药仍然以仿制药为主,近两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还是不足5%,没有看到转型的迹象。
这在鼓励药械创新、压缩仿制药市场的改革趋势下并不是好消息。
可以看到,始于2018年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已经对218个品种开刀,波及2200亿元市场空间,以50%以上的降价看,市场已经萎缩千亿元左右。华北制药除了布洛芬缓释胶囊,还有阿莫西林、头孢氨苄、二甲双胍等多个产品中选。
这也意味着,华北制药的市场增长空间有限。
而从本次“耍赖”废标情况看,对于习惯了粗放式管理的老国企,如何应对新的变化,提高产能、效率、控制成本,也是一道世纪难题,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作者:华商韬略,转载本文请注明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