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员将清洁剂当“橙汁”上桌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By | 2023年1月17日

正文摘要:

据报道在1月16日,浙江嘉兴,一女子发视频称,和家人在饭店用餐时,服务员误将清洁剂当饮料上桌,桌上7人误饮后均被送医洗胃。女子丈夫陈先生称,当时喝完感觉不对一看是清洁剂,询问对方后称是临时工,和妻子洗胃后已无大碍,其他人身体情况还不清楚,已报警处理。网友们在评论区也是炸开了锅。有说服务员的原因,美国有一个相同案例,结果餐厅被判赔偿940万美元给一个当事人。清洁剂有股香味,粗心的真会喝一口,毕竟是在饭店。大家对于这件事是怎么认为的呢?临近年关了,大家肯定或多或少出去吃饭,小编在这里告诫大家,外出吃饭一定要注意安全,辨别好事物,顺利过年。
服务员将清洁剂当“橙汁”上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在一家管理混乱的餐厅,一个视力差的服务员碰上了7个味觉丧失的顾客,好奇怪的偶遇[看][看][看]

据报道在1月16日,浙江嘉兴,一女子发视频称,和家人在饭店用餐时,服务员误将清洁剂当饮料上桌,桌上7人误饮后均被送医洗胃。

视频加载中…

女子丈夫陈先生称,当时喝完感觉不对一看是清洁剂,询问对方后称是临时工,和妻子洗胃后已无大碍,其他人身体情况还不清楚,已报警处理。

网友们在评论区也是炸开了锅。

有说服务员的原因,美国有一个相同案例,结果餐厅被判赔偿9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958万元)给一个当事人。

也有说客人在饮用之前,要好好辨别。清洁剂有股香味,粗心的真会喝一口,毕竟是在饭店。

不是!虽然可能颜色,质感,气味像饮料(不可能像),但是这样一杯放嘴边都没发现不妥吗?

大家对于这件事是怎么认为的呢?临近年关了,大家肯定或多或少出去吃饭,小编在这里告诫大家,外出吃饭一定要注意安全,辨别好事物,顺利过年。[奋斗][奋斗][奋斗]

服务员将清洁剂当“橙汁”上桌相关阅读:

“洗衣液奶茶”火了!“脑洞设计”引发争议,你怎么看?

你见过奶茶

也见过洗衣液

但你见过“洗衣液奶茶”吗?

近日,某餐饮店一款

洗衣液造型的奶茶火了

餐饮店推“洗衣液奶茶”受热捧

“洗衣液奶茶”最早火爆于南京,是一家餐饮店推出的泰式奶茶产品。菜单图片显示,该饮品使用绿色外包装,有洗衣液同款的提手及瓶盖,看起来神似洗衣液。据网友介绍,这款“洗衣液奶茶”18元一桶(500ml)。

由于其包装既有新意又好玩,符合年轻人猎奇的心理,这样的营销模式也得到其他商家的效仿。此后,重庆、广东等地也有类似外形的奶茶产品出现。在淘宝,甚至有商家做起代购,一份超大杯“洗衣液奶茶”售价38元,还不包邮。

“洗衣液奶茶”

在受到关注的同时

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网友认为

创新也要有底线

这种奶茶包装酷似洗衣液

如果孩子误食真的洗衣液

风险又有谁来承担?

5月16日

这款“洗衣液奶茶”包装已下架

其实网友对“洗衣液奶茶”的

担忧不无道理

随着流行元素的多样化

如今很多商家“脑洞大开”

将食品和日用品的外包装进行调换

但如果不知情的人误吞

后果不堪设想!

相关案例

今年1月21日,江苏苏州。一名网友在网上购买了一款网红清洁剂,这款清洁剂的包装很像橙汁,瓶身透明,流体橙黄,还有一股浓浓的橙子香味,封面上也清楚地画着橙子。

由于包装上写的是日文,家里的老人在子女外出的情况下,误将清洁剂当成了橙汁给孩子喝下,最终孩子被紧急送往医院洗胃。

那么,类似的引人误解的包装

是否具有法律隐患呢?

学法多一点

有律师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同时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奶茶包装与洗衣液极其相似,却有可食用或不可食用之根本性区分,故依法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消费者如果因此受到人身、财产安全方面的损害,可依法要求生产商、经营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设计没有标准,但也应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无底线的搞怪设计不值得提倡,如果被大规模应用,或将造成恶性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保障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第十八条也规定,不得以欺骗或者误导的方式描述或者介绍食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